本文转自:人民网-陕西频道科云汇
人民网记者 邹星
清晨,在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小宋家涧池烩面片店的后厨已热气蒸腾。玻璃隔断后,灶台锃亮如镜,食材分门别类存放于洁净的保鲜盒中,厨师们身着统一工装,动作利落。
这一幕,不仅让店内顾客尽收眼底,也同步呈现在汉阴县市场监管局“明厨亮灶”智慧监管中心的电子屏幕上。
“带孩子吃饭心里踏实多了!”顾客李女士笑着点单。
汉阴县城关镇小宋家涧池烩面片店通过玻璃隔断改造让后厨一目了然。汉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是汉阴县用心用情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的生动缩影。从“后厨重地,闲人免进”到“阳光操作,请您监督”,“明厨亮灶”工程正在这座陕南小城掀起餐饮后厨透明化治理的新风尚。
线上:“智慧大脑”24小时站岗
汉阴县“明厨亮灶”工程最直观的成效,是赋予了消费者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在汉阴县初级中学门口,学生家长刘先生正通过“阳光后厨”手机APP,实时观看学校食堂后厨的操作画面。
“孩子天天在学校吃,以前总担心饭菜不干净。现在我随时能看到厨师炒菜、阿姨洗碗,这下更放心了。”刘先生表示科云汇,这种透明化的后厨管理让他对学校食堂的信任感极大增强。
据了解,汉阴县为接入“明厨亮灶”平台的餐饮单位生成了专属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即可获得该店全景信息,不仅可以实时观看后厨作业,也可一键查看商家资质证照、从业人员健康证明、食品安全等级、监管部门历次检查结果等情况。
汉阴县城区街头,顾客食客只需扫码即可观看对应餐饮店后厨实况视频。汉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位于汉阴县凤堰古梯田景区的云海旅居度假山庄内,来自西安的游客赵女士点完当地特色菜“白火石汆汤”后,第一件事就是扫描桌上的二维码。
“出来玩,最怕饮食安全没保障。扫码后看到老板用的新鲜猪肉,厨房也收拾得井井有条,这顿饭吃得特别安心!”赵女士对这种便捷透明的监督方式赞不绝口。
“明厨亮灶”工程,绝非简单的“摄像头+显示屏”。汉阴县整合市场监管力量,投入专项资金,高标准建成“明厨亮灶”智慧监管指挥中心,打造餐饮安全的“智慧大脑”。如今,汉阴县学校食堂、大中型餐饮、旅游景区餐饮等重点领域的餐饮单位均已接入平台,并在后厨关键操作点位安装了高清广角摄像头,确保无死角覆盖。
此外,该平台搭载的AI智能视频分析系统如同“电子哨兵”,7×24小时自动巡航扫描。系统预设算法能精准识别未佩戴工帽、未规范穿着工服等7大类、20余项常见的不规范操作和风险隐患。一旦捕捉到异常画面,系统会自动生成预警信息,实时推送至对应的辖区网格监管员和餐饮单位负责人手机端,实现风险即时感知、问题秒级响应。
线下:厨房秒变“透明橱窗”
线上智慧监管是“神经中枢”,线下的“透明厨房”建设则是面向消费者的“展示窗口”。
在汉阴县城经营了二十余年的“老张小吃店”店主老张起初对安装摄像头颇为抵触,“做了一辈子饭,还要被盯着?”
然而,当市场监管人员反复解释,并且看到顾客在扫码评价中建议后,老张深受触动。
“以前觉得东西味道好就行,现在才明白,干净整洁的环境、规范的操作,是对顾客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招牌负责。”老张主动升级了后厨设施,严格区分生熟食材的用具,并要求员工每日自检自查,“现在打开监控看到后厨清清爽爽,我这心里也亮堂、踏实。”
餐饮店内悬挂的显示屏实时显示后厨环境,让食客更为安心。汉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近年来,汉阴县大力推进实体“透明厨房”改造,鼓励引导餐饮单位根据自身条件,灵活采用“开放式厨房”“透明玻璃隔断”等多种形式,将昔日“闲人免进”的神秘后厨,转变为“请您监督”的阳光操作间。
这种“眼见为实”的经营模式,极大地增强了消费者的用餐安全感,同时也倒逼餐饮从业人员将食品安全标准内化为日常习惯。
政策:“真金白银”破解改造难题
“明厨亮灶”工程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针对部分小微餐饮经营者存在的“怕投入、怕麻烦”的观望心态,汉阴县拿出“真金白银”,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创新实施“一户一策”激励机制。
“我们牵头制定了详细的改造标准和验收细则,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餐饮单位提供多种改造方案,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验收合格的餐饮单位,给予不同额度的现金奖励,鼓励更多商家融入食品安全共治共管的良性循环。”汉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石良介绍。
这笔“真金白银”的激励,极大调动了餐饮从业者参与提升改造的积极性。
“许多经营者算清了‘安全账’和‘口碑账’,从最初的‘要我改’逐渐转变为‘我要改’,甚至主动要求提高改造标准,争创示范点。”石良说。
截至目前,汉阴县已有500余家商户进行改造,其中20余家被打造成“透明厨房、阳光厨房”示范点科云汇,并计划在2025年9月底前实现“明厨亮灶”全覆盖。
启远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